|
|
|
|
|
关于色彩之艳与俗(回学生的一封信) |
发布日期:2009-5-2 点击次数:2865 |
我在多年与众多国画家交流过,大都有一个观点,即国画里用色过多,原色过重,即为艳,即为俗。其实不少画家讲不出技术上的原因,只是感觉而已,感觉它俗,感觉它艳,许多商品画即是如此,在很多画家心里“行画”即是俗,主要原因是因为感觉它的色彩“艳”,纯水墨画定义为“行画”的倒是没有太多人认为有俗的感觉,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讲,任何色彩都不存在与“艳”“俗”有着必然的关系,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式是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书画宋元以来多以水墨居多,缺乏色彩探讨研究,色彩仅为水墨之辅,在古文人的论述中,多有“五色令人目盲”之说(《老子• 道篇》(第十二章)),后历经各代文人奉行,色彩在中国书画的地位就更加低贱了,对于黑白二色倒是奉为老大,这与中国画多为文人业余挥洒有关系,一盘水,一砚墨,一支笔一甩即可画画,方便携带,干脆利落,省时间,不至于因磨制、调和颜色而灵感跑了,大笔一挥,一笔到底,感觉酷毙了,古文人画水墨画多是追求一种潇洒、忘我的境界,盘七碟八一大堆,文人们哪有这心思去捣鼓呢。学过点美术的都知道其实大自然中根本不存在纯正的“黑”“白”二色。中国画有着排斥色彩的心理,心底里不存在理由的排斥,一种感觉上的排斥与慎用,这导致了大部份国画家看到色相明亮,色彩纯度高的水彩画,或是色彩鲜艳的油画,张口就说:“色彩太艳、刺眼……色彩俗气……火气重……等等语言,每个画国画的都有这样的经历,大部份国画家对于色彩的知识基本上少之又少,我在学画三五年时也是这种观念,在院校老师千叮万嘱的熏陶下,任何没有带点灰色调,或黑色调的作品就认为俗气,不屑一观,这其实是审美经验的错误、审美观念的错误、审美方法的错误。西方品油画就有色彩是否鲜亮这一说法,松节油挥发虽快,但易使色彩灰暗,许多画家仅做为铺底色之用,并不用于调色创作。也许国画家眼里认为不鲜艳的油画、水彩画为上等的作品,但在油画家眼里却是很差的作品。行画之俗其实并非其色彩之俗,而是其题材、手法之俗,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俗,批量生产了就俗,与色彩根本就毫无关系。以中国画的技术角度来说,要使色彩变雅:一为少用;二为彩类少用;三对比色少用;四为在色彩中加入中和色,即以少许墨调和众色,把色相降低。这几种方法在国画教材,或是师傅的口传中都有,什么绿间紫不如死之类的口诀在老先生那里个个都会背,这就是中国画普遍的用色之道,其根本就不是在用色,而在排斥色、破坏色,以破坏色彩来补水墨黑白二色之不足,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不明智的绘画理念,我认为任何色彩与黑白二色是同等的,只差别于在人赋予其的价值属性不同而已,而色彩本身根本不存在俗与雅的概念,不存在用了原色就会俗,不存在强烈的对比色也就俗,不存在大红大绿就俗。国画中大黑大白都可以强烈对比,为什么大红大绿就不行呢?毛笔蘸着浓墨都可往纸上涂,难道拿着锡管颜料对着宣纸涂就不可以吗?其实俗与雅之差别取决于作者之心境修养,同时也取决于欣赏者之审美程度高低, 于中国画黑白水墨的研究古人已经相当精深了,但中国画色彩的研究却仍是冷门,这需要当代画家重新思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