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关艺术网 著名画家郭关
 
   

《元.识》创作札记
发布日期:2012-7-15 点击次数:3062

《元.识》创作札记

                                         

 

这幅作品是基于对元神与识神的探讨,元神与识神的说法更接近于道家,在其它宗教里也有类似的概念,佛家的真如佛性接近于“元神”,“心”则接近于“识神”,元神本来存在于“无极界”,无极质内部没有极性,所以无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性之质,无极质里没有势能,所以是一种绝对的寂静,没有光、声、形、色等,元神的实体是灵质体,本身如如不动,却可以感受到宇宙空间中丰富的物质特性及物质运动的千变万化。

识神是人类的意识体,也可以说是心、思想、精神,从生命诞生起就开始用眼耳鼻舌身等接受色声香味触等,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人文事物的知识和经验,思想会发生不断的复制、演化、创造新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大脑机能合成控制生命活动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识神的构成是由先天遗传及后天的信息能量组成,所以人的思想必然局限在储存的知识信息范围之内,个人的种种意见则由局限而产生,知识由局限产生,这是知识的真相。识神是一种被染的结果,失去了纯净无染的本身,是一个染乱的污垢体,触到的外境越多,则被染的程度越深,元神则是无染的本体,是本来的面目,所以在各大宗教的修行中,都是以息灭识神,呈现元神为途径,这需要经过生命的修炼才能达到。

道家对于“神”有着详尽周密的系统阐述,据《云笈七签》卷五四“魂神部”称,人身有三魂七魄。三魂古称“胎光、爽灵、幽精”,人类的七魄,实际上就是藏密所说的位于人体从头顶到胯下会阴穴的中脉之上的七个脉轮,七个能量场。其中天冲魄在顶轮,灵慧魄在眉心轮,气魄在喉轮,力魄在心轮上,并同时与双手心和双脚心相连。中枢魄在脐轮,精魄在生殖轮,英魄在海底轮。人体的七魄同由命魂所掌。命魂又称为人魂,或者色魂。人类生命就是从此命魂住胎而产生。命魂住胎之后,将能量分布于人体中脉的七个脉轮之上。而形成人的七魄。魄为人的肉身所独有,人死之后,七魄随之消散,而命魂也自离去,生命即以此告终。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生存于物质中,亦随物质逝灭。

丹道修炼书中义将神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神称“元神”。后天之神称“识神”,元,有本无、根本、原始之义。元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的神气,与出生后由外景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指元神而言。元神所以在丹道书中论述较详,乃因古代内丹家在炼养实践中体验总结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虑之神(即思想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这也是我在作品中以胎儿为形象塑造的根本原因。胎时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正如《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识神将掩盖元神,此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若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此乃“念止神即来,念动神即去”(〈养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为后天识神所蔽,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隐退,识神常日主事。若能静定归一、无思无念,识神自然隐退,元神真性显现,此即佛、道两家之所谓明心见性。明心之妄,明心之被染,神不随心转,见本性之清净,见本性之无穷用,神本由心,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内丹本的主导思想既为“返本还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从有为返无为,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要“气质尽而本无始见,本无见而后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力先天之气也”;“先天之气纯熟,日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青华秘文》)。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本性修炼的过程,即为除欲神、炼元神的过程。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元神,认为元神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潜意识)活动,但其并非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而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与出于后天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如心理定势之类)不同,是个体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内驱力源,元神是大脑皮层调节功能的总括。 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础是皮层下中枢,与真正的意识(识神)有着本质的区别。

老子认为:人若心无杂念、形神合一,像婴孩一样无欲才合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人若淡泊宁静,独异于人,不求纵情于声色货利,但求精神的提升才能得道,“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道德经》二十八章、五十五章则进一步阐释了秉承“道”而形成的一种内在品质——德。“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这是最直接体现“复归婴孩”理论的一句。在老子看来,婴儿般的纯真、质朴就是自然的风范,就是真正的德。老子认为,荣辱名利是引起人们争斗、扭曲人性的另一根源,故提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善,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便是老子说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朴,就是纯朴,就是朴实无华,就是茫然无知,就是混沌初开……这正是刚出生的婴儿所具备的一种特有的生命状态。让自己进入到一种象婴儿那样的“朴”的精神状态,摒弃一切杂念,心如止水,渐至于物我两忘——宇宙之外无我,我之外无宇宙。我希望观众在看到这幅作品时能有所思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较之婴儿的无忧无虑又算什么事?(文/郭关 )

 

 

 

   

 

 
 

 

 

 
 
郭关艺术网版权郭关所有  湘ICP备05005000号

Copyright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