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据录音整理)
海峡美术报:您广泛的深入接触宗教,闭关参禅一年又精通道教科仪,而主要从事艺术创作,您是怎样把自己的创作与经历结合起来?
郭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一句中国人的古话,从事艺术创作也是如此,想要深切地体现出东方独有的“禅”或“玄”的意境,就一定需要深入佛教、道教才有可能接触到其本质的精神,从未实践参过禅的人,只翻几本书,是不可能体会到禅中三昧的。“提话头”、“起疑情”、“跑香”,这些都是需要实践之后才知道,哦,原来跟书上讲得不一样,看书很轻松,实践起来却很难,有时我跟人讲古人参禅要“告生死假”,病了不许治疗,禅堂里死了被子一裹扔在床底了事,其它人要不动声色继续参,起妄念会被打半死……还有在悬崖边上参禅,一个磕睡不小心就掉下去摔死……有些人一听原来跟书上讲得禅是清凉轻松、舒服自在很不一样,原来参禅这么困难、这么痛苦,这些东西现代的心灵鸡汤式的书上都不会写,要写了就没有人买了,在禅的问题上与人口舌之争都是无意义的“口头禅”,殊不知明心开悟哪是打打坐、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安详自在就能得到的,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真有那么简单,个个都成佛了,参禅的过程其实不亚于龟脱壳、人换皮,是极其辛苦的事情,我每次看到释迦牟尼佛瘦得皮包骨的雕像就会感动,鼓励自己不经历风雨哪会见得彩虹,有兴趣参禅的人,我都会说参禅会是你这辈子最辛苦的一件事情,要做好吃大苦的准备,要有决心、信心、毅力!参禅有些近似于登顶珠峰,我记得以前有看过一本登顶珠峰的探险家日记,前面几个月的每一天都是记满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危险,真正登上珠峰的那一天的日记却是空白,任何东西都没有写,下山的时候又是记满了无数的困难,参禅与此极其相似,参禅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但真正了悟的时候却是用语言文字无法描绘的,更何况绘画了,历史上著名的禅画《牧牛图》组画到“人牛俱忘”一桢时是白纸一张,世人对于禅,大多接触到的是历代禅人了悟之后的美妙诗文之上,不了解参禅的整个过程,凭自己想象出一个清凉自在的境界,就好比自己躺在温暖舒适的床上想象着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的那个感觉,这永远都是虚的,与真正站在珠峰顶上的那个人是不可能一样的感受,如果省去过程而刻意伪装结果,内行人一眼便知,一次有人看到我的画,立马评价说:既然是禅画,理应就是白纸一张,何必去画呢?我只能笑着回答说:你需要宣纸吗?我有朋友开宣纸厂,质地白净,绝对没画过,量大有优惠!艺术创作虽然可以天马行空,但学问需要落到实处,没有历尽千难万险的过程是无法开花结果,摘得一朵漂亮的花插在头上永远也结不出果实来。在古琴上都推崇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境界高,但我在现实中的一些古琴雅集活动中,却真见过一点古琴基础都没有的人大谈琴道、哲学云云,然后装模作样的焚香、挥弦表演,轮到我演奏时实在无话可说,讲不出那些哲学大道理,只能自笑境界不够,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弹一曲《潇湘水云》罢了。
我这几年主要在学习道教,既然“禅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一种审美意境,那么“玄意”这种审美意境也值得探索,“玄”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密不可分,这两年我的创作更多是去捉摸“玄”的意境,“玄虚”、“玄幻”、“玄妙”、“幽玄”等等审美内容都是一块很大的审美宝藏,里面有许多审美内容是传统中国绘画没有涉及的,值得去挖掘出来,“玄”这种审美意境在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接触过,西方人对“玄”这个审美对象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而我们东方人对此却有着深切地体会,中国的道学、道教是承载“玄”的形式所在,所以深入研究道学、道教才能体会到“玄”这一审美意境。在龙虎山天师府传度修道后,会发现许多的内容书本上是没有的,也写不出来的,比如经韵唱腔,还有高功法师结手印,在行法时,有些手印是需要藏在袖子里面的,这叫“藏天机”,如果不是道教弟子,这些手印也不会教给你,还有虚空画咒、目运符箓、叩齿唤神,有些看着脸颊在动,知道是在叩齿,但师父不告诉你,你就不会知道原来有些科仪里是先叩左齿,再叩右齿,如果不成为道教弟子,真正的核心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中国很多文化、思想、礼仪等都在道教的斋蘸科仪里保存了下来,在接触道教之后发现中国古人对自然宇宙、生命伦理秩序的崇敬在当今时代很值得学习,比如道士中有戒律,冬天门前的路结冰了,不能随意除冰,更不能用热水去融化冰雪,这在现代社会看似很难理解的事情,但在道教里却成为一条戒律,为什么呢?因为冬天冰冻的泥土底下会有生物冬眠,你一除冰,底下的生物就很有可能就会死亡,来年无法复生了,所以从这样很小的一个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中国古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特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短缺成为了人类重大问题的时候。道教有安龙谢土科仪,简单说起来就是动土做建筑了,要用一个仪式来感恩泥土、感谢土地厚德载物,生养万物,这是对自然的感恩、敬畏,而在现代大多数人却看成了是装神弄鬼、迷信,道家这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很值得现代社会学习。
我的创作一直是想通过东方的精神去挖掘出新的审美价值,深刻的体会这些精神需要宗教体验,有了宗教体验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不会流于表面,与人重复,才能抓住精神的内涵,现在画坛原创的佛家、道家绘画都还很缺乏,许多创作者采用的罗汉、菩萨的形象基本上还是拷贝古人的样式,宗教里面的精神源泉是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这个领域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作为。当然我也并不是为了艺术创作才去了解宗教,而是自身对宗教就有着浓厚的情感,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才会去投入宗教修行,如果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学习宗教,这样的目的也不纯正,也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宗教体验,宗教的修行需要心灵诚挚的皈依,才有可能真正达到明心见性,天人合一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