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关艺术网 著名画家郭关
 
   

审美问题(海峡美术报采访著名画家郭关之四)
发布日期:2014-4-18 点击次数:2262

海峡美术报:您的作品看上去包罗万象,境界阔大,大到星空宇宙,内到心脏大脑都有呈现,审美方向也经常会走两个极端,有天堂有地狱,有风和日丽,也有深沉艰涩,在画坛很少找到您这样的案例,这是什么原因呢?近些年,您的作品广受赞誉,市场也很好,您是否满意于目前的创作呢。

 

郭关:我有一个习惯,每当一个人在赞扬我的时候,我都会反着来听,说批评的人我也会反着来思考,人类的语言观点都是基于二元对立才成立的,有好的一面,其背后一定会有不好的一面,人的语言文字所指是不可能有绝对之意的,读书也是如此,一般人们读书只会读到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打止,而我喜欢反着意思再读一遍。所以对于我的创作,有哪些赞扬,有哪些批评心里其实清清楚楚,我都不会太在意,得意之处就是失意之始,失意之处往往又是得意之始,若是沉迷于一片赞扬,那会迷失方向,糖衣炮弹下短命的艺术比比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如果满意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自己的才情已经差不多快枯竭,进步的空间有限了,越是感觉满意自己作品的时候就越需要学习,补充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艺术家之所以源源不断的去创作,就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创作,才需要通过不断的创作来寻找自己完美的作品,对于艺术家来说最完美的作品永远只存在于思想中,存在于每个艺术家的心里,只要画家一动笔,就是一个在为完美补缺的过程,琴家一动指,就是在不断追寻完美的路上,当然这个说法柏拉图的“理念”气息很浓,但对我来说却非常贴合,完美的作品永远会以抽象精神的形式存在,现实中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我完美抽象精神的一个分有,是心中完美作品的一部份。我们一个普普通通画画的人也不可能是佛陀、上帝,况且质疑批评佛陀、上帝的人都大有人在,所以画家也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满意。画家在创作时太过于执着别人的评价,会失去自在,最好的办法是参照别人评价,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创作,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立定方向,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走下去,用作品说明一切。

 

在艺术创作上我一直奉行不能迎合世人审美,艺术家应该去创造审美,发现新的审美,新创造出来的审美内容往往会背离大多数人即有的审美经验,这也是绝大多数大师初期创作时无人欣赏的原因,悲剧之美、荒诞之美等等审美内容是中国绘画极少涉及的,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以成为经典,而在绘画中出现累累白骨却多数人无法接受;佛教的佛经中大量描绘了地狱,众多佛弟子都会奉读,恐怖电影票房大热,但现实中画家把地狱在画面中表达出来,却多数人不敢挂在家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情节荒诞诡异,是一种典型的荒诞审美文学样式,而在中国画中却很少出现这样的审美内容;《西游记》是奇幻文学,如果按时髦的说法来讲就是一部科幻小说,但中国画里涉及科幻、奇幻的审美却很少,我一直很欣赏唐代的壁画,辉煌壮丽的风格,画家们还原创出了很多造型独特的人物、神怪内容,后世的画家们大多是模仿抄袭他们的样式,感觉后世的画家们创造力越来越弱,大量画家离开了相片就无法创作,魏晋汉唐时期的艺术家们原创能力也很强,在汉画像石上我见过伏羲女娲鸟头蛇尾、长着翅膀、胸中还有日月的造型,这可以说比西方的天使造型更为奇妙。当代许多中国画家眼里的所谓传统只有明清而无魏晋汉唐,这是一种对中国画传统的误读。中国画系统好比一个深长的隧道,如果只站在中间某一点,两边都会感觉很狭小,所以画家们最好经常出这个隧道走一走,多接触吸收其它艺术门类的精华,我的性格特点就是爱好广泛,琴、棋、诗、书、画、印、天文地理等样样我都很喜欢,早年看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对我的绘画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天底下几乎没有我不感兴趣的东西,路边的垃圾堆我都可以观察好几个小时。《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大多在批评社会黑暗的同时,更多的是着力讴歌美好的理想,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金瓶梅》则实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大转变,极写世情之恶、生活之丑,是一部彻底的暴露文学。它在表现丑的时候,常常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而这样描写世情之恶、生活之丑、人性本欲的中国绘画作品却是极其少见,也极少有人能接受,在这样的审美荒原上中国画家及欣赏者们都双双失语,当然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于创作者们。这样的问题值得思考,同是中国艺术,文学与绘画虽说有许多相通之处,却又有许多不同之点。歌剧《茶花女》现在成为闻名世界经典,而在刚创作出来的第一场首演,却备受批评,饱受奚落,同样的剧本,同样的演员,经过创作者们不断的努力,后来终于成为了歌剧经典;凡高生前广泛被人批评为“不会画画”,但后来却被追认为是印象派大师;一代巨匠齐白石的作品现在似乎都觉得好,但殊不知,他初到北京时,被北京画坛斥为“野狐禅”;黄宾虹的例子更是明显,民国时期人们对他的黑密厚重的风格不能理解,作品乏人问津,黄宾虹曾预言自己死后50年后才会被人接受;我其实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譬如凡高、高更,作品仍然是那些作品,生前为何就无人能识?死后就成为经典?凡高、高更在生前都极其热情的推广自己的作品,当时众多的画廊、美术馆、评论家们都接触过他们的作品,高更为了离一家画廊更加接近,甚至因此而搬家,其为了推广自己作品所作的努力可见一斑,但为何他们的作品一直无人赏识?那些接触过他们作品的人都没有认为他们作品就是大师之作,对他们都是嗤之以鼻,那些著名的美术馆长、艺评家们都是美盲吗?都是瞎了眼吗?国有颜面而不知,也从没有人深以为耻,撰文抱歉。这些是艺术的现象,也是审美的现象,这里面蕴含着人性本质的东西,人性中对审美的感知都有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作者没变、作品没变,但观众的审美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这其中的玄机值得每个艺术家思索,我常常思考其中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其实跨跃了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机会我会把我的思考整理成文章。


   在人类的审美问题上我做过有趣的实验,这个实验有些类似于丹托在《寻常物的嬗变》一书中八大红色块的案例,我挑选了几幅书法图片,同样的内容“厚德载物”,去除署名:有专业书法家写的,也有业余书法家写的,还有电脑打印体,里面大多数是男性写的,有一张是某个妇女写的,我拿着这几幅作品图片跟别人介绍说,哪几幅是专业书法家写的作品,哪几幅是业余书法家写的,再问观众们对哪几幅作品感兴趣,当我有所介绍时,没有受过专业书法训练的人大多数认为“感兴趣”的图片会选择我所介绍的“专业书法家”,而当我没有任何介绍的时候,一般人会选择喜欢电脑体,因为“工整”,一些专业书法家所写反而会被评价为“怎么像我家小孩写的?”,这里面其实包含了“极美而丑,极丑而美”的道理,阴极必阳,阳极必阴,这也是为什么也有人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看成天下第一丑书,原因就是其太美了,美到了极致就近乎于丑。而当我拿着图片问专业的书法家时,大多数会选择专业书法家的作品图片,总之我经常问别人,得到的结果跟我预想的差不多,后来我终于在跟别介绍时说,有一张妇女写的,这个妇女是彭立媛,国家主席的夫人,突然之间,所有人的兴趣都会选择了在之前都不关注的彭立媛作品,其它的作品通通都被冷落,人类审美的本性在我这个实验中表露无疑,作品图片没有变化,而观众的审美兴趣却随着我的语言引导发生了逆转,这里面其实证明了审美与作品本身有一定直接的关系,但又有很大一部份与作品本身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特别是我把另外一张不是彭立媛写的书法作品故意介绍成是她写的时候,所有人还是跟随着我错误的引导而选择了不是她写的这张作品。我对人类审美的本性有着极大的兴趣,不断翻阅美学、心理学书籍,目前还没有寻找到一个让我满意,合适确切的分析,或许今后有机会我自己会写上一本有关审美的书。


   对于“美”这一字许许多多美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们穷尽了一生去探索,至今也没有人给出公认的答案,柏拉图一个说法,康德一个解释,黑格尔又是另一个解释,中国的刘勰、宗炳又是另一番表述,卡尔纳普、维特根斯坦则认为不可证实的就不能谈,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瑞士神学家巴尔塔萨认为美与上帝之光一样,当然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理性思考者来说这样的解释既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海德格尔虽然不否认美的本质存在,但也认为美只能坚信而不能言说,也不能去定义,近现代不少哲学家都认为“美的本质” 一个假问题,大多数人会觉得美有什么难的啊,“我感觉美的东西就是美”,唯心的感觉当然无法成为普适的标准,美学是门很庞大复杂的学科,譬如黑格尔、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师不可能连“我感觉美的东西就是美”都没有想过,所以说审美既很容易也很难,我会经常遇到欣赏我作品的观众,不同的人会喜欢不同的作品,根据对方从事的职业、年龄、气质、甚至两三句谈话就能预想出他会喜欢我的哪几幅作品,指出喜欢了第一幅,对于后面会喜欢哪些作品就已知大概,甚至也可以肯定的判断出他会不喜欢我的哪些作品,由此我都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审美经验、能力、范围,所以在给观众翻阅作品集时有些作品我也不会推荐他看,给什么样的人看什么样的画,给什么样的听众弹什么样的琴曲,这也许就是互觅知音的一个游戏,面对观众种种的反应我就会思索背后人性的本质。艺术家自身对审美对象的好感也很有意思,大部份画家在推崇别人作品时,无一例外会与自己的作品颇有相似之处,一个大写意画家,他喜欢的其它画家作品也大多数是大写意,喜欢工笔画的可能性很小,传统山水画家也大都喜欢的作品也是传统山水画,自己作品偏向重彩的画家,喜欢的作品也大多是重彩,所谓物以类聚,为什么波普艺术家能走在一起,抽象主义的一批画家玩在一起,这也是很明显的例证,审美趣味的千差万别,就会让我思考有没有审美的标准,有没有审美的本质。对于到了什么程度才能称之为优秀,优秀的作品是否有本质的意义,这些问题我总会不断思索,我曾经举过例子,某个画家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年纪轻轻在画案面前累死了,创作出来的作品受到了业内的广泛称赞,谓之“优秀的艺术”,而某个业余爱好者在家绘画自娱自乐,怡情养性,其作品自然无法入所谓专家法眼,但其因为乐于绘画而生活得怡然自得,长寿安康,这两个极端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这两者的对比就会让我思索艺术的本质,甚至什么才是“优秀艺术作品”?艺术的意义,艺术与生命的关系。对人类审美的剖析我一直感兴趣的事情,了解的越深刻,自己的审美经验会越丰富的同时,审美对象容纳的也会更宽广,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我的艺术创作中,唯美的天堂与恐怖的地狱都会在我一个人的画笔下同时出现的原因。

 


 

 

 
 
郭关艺术网版权郭关所有  湘ICP备05005000号

Copyright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