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书画」郭关国家图书馆讲座
(部份内容实录)
古琴与书画的审美雅俗问题
在绘画中对于“俗”的批评,北宋韩拙就认为: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元代黄公望就提出:作画大要,去甜、去俗。清人邹一桂则指出“俗气”如“村女涂脂”,并置于绘画六忌之首。古代的书画大师,被称为逸品的艺术家比如有元代的倪瓒、清代的弘仁、八大等,我们会发现历史上评价较高的艺术家作品大多以水墨为主,中国画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作品也有不少,但大多历史地位不如抒写性情的文人水墨画高,这其实与书画上追求画外之意、雅致高洁的审美有关系,浓墨重彩、炫技夺目的作品往往会被认为格调不高,顶多称为能品,尚不能入逸品之列,自古中国画就有着“赏心为上,悦目为下”的说法。郎世宁的画虽然技术独到但在格调上比不上倪瓒,米芾的书法技术其实比王羲之更丰富,但格调气息上却没有二王高雅。当然究其原因还是与道家追求见素抱朴、清静无为;佛家追求泯除色欲,无垢无染、空寂清灵;儒家追求中正平和的思想有关。浓墨重彩的东西自然与朴素、与空灵、与平和会有所距离,在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中往往高雅的作品都在某些方面符合儒释道三家精神的最高追求,这在古琴音乐上也是如此,古代琴论说: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热闹则俗,取音粗厉则俗,入弦仓促则俗,气质浮躁则俗,反之者,为雅。古琴音乐如果演奏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他人,抓人耳朵,自然就容易低俗,这也是为什么古琴自古就有“琴悦己”之说,音乐中为了取悦他人,为了抓人耳朵的手段其实不外于乎强化音乐元素的对比,增强旋律的动感,使得音乐性增强自然就悦耳,这是所有音乐的共同手法,这样的演奏目的倾向自然会就会有琴人在演奏时下指力度会加重,加大音响效果,速度加快,增强旋律性,对比强烈、扣人心弦,这样就相当于绘画中的浓墨重彩,大红大绿自然容易吸引人的目光,但从上述古人的雅俗观上来说,浓墨重彩的东西离雅就容易远,离俗就容易近,琴乐的演奏也是如此,重力度、快速度、很炫的旋律、很强的对比自然容易引起听觉的刺激,获得听觉的快感,但往往这样就离古人对琴乐高雅的审美追求就越远,道家追求大音希声,佛家追求空灵寂静、儒家追求平和之音,所谓太古遗音,弦外之意、清微淡远是古时琴人追求的理想琴音,当然追求是追求,现实是现实,现实与追求往往是不统一的,这样才构成了艺术品丰富立体的审美,现实存世的琴曲中有出尘脱俗,曲高和寡的,也有人情世故的,悲欢离合的,也有俗曲雅弹,雅曲俗弹,但雅俗之间一直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古琴与书画的当代性
接下来聊聊古琴与书画的当代性问题,当代与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琴能有各种编创的实验,探索古琴演奏的各种可能性这还属现代性问题,书画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掀起来现代性热潮,尽管对于古琴现代性有许多琴人无法认同,并认为前景堪忧,但任何艺术都必然经过这样的发展阶段,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趋势,书画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有开始在介入当代性问题,书法中偶有萌芽,但不明显,而绘画艺术就已经比较明显,当代性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对当下生存环境的感受,对所处当代,社会文化变化的切身思考,这一般带有一定的批判性,特别是对当下中国人普遍生存环境与心理的考察,比如说生态环境的问题、自由民主的问题、中西方文化冲突的问题等等,通过艺术作品来呈现出艺术家自己的思考,当代的艺术家“必须及时领会到比之他自己私人的精神更为重要的精神”,这里所指私人的精神其实就是指传统意义上追求个人遁世和超脱的境界。而当代艺术家强调的是个人人格中背负着与人类命运共悲欢的思考,当整个时代的价值体系动荡时,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对新生活理想的渴望和追求,必然敏感的体现为对社会乃至政治的热切关注与深沉忧虑,这才是一个当代艺术家,这才能创造出比传统艺术更博大、深沉的境界。古琴音乐是门非常古老的艺术,在乐曲创作还极度缺乏的现在,要进入当代性阶段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我们仔细考察,当代性是不是古琴本身具备的属性昵,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说《潇湘水云》,郭楚望所生活的南宋,正是统治者昏庸,政治腐败无能,江山破败的时期,一批文人有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抱负,在抗金、收复失地等方面,与主战派都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而作者郭楚望本人就是抗金领袖家的门客,所以,他具有着抗金及收复失地的思想,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感受付诸于古琴创作,“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云水奔腾的景象,深感国事飘零,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从而成就了一首经典名曲,这首琴曲在南宋时期来说,就是一首当代性非常强的作品,譬如说中国当代的雾霾问题,贪腐问题等等,如果通过艺术的介入,就是非常当代的作品,但中国目前的文化环境,极难产生这样的作品,艺术家也极难产生这样的思考。再往前的魏晋时期,《广陵散》在当时就是非常具有当代性的伟大作品,抒发体现了对强权反抗的集体意识,能称为中国第一古曲,不仅仅是琴曲结构的精妙宏伟,更多是的其深刻的蕴含了,对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苦难的思考,说出了数千年来的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到理想追求,对强权压迫的痛恨。琴曲《大胡茄》也是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因为政治事件而引发人生苦难的作品,《酒狂》《离骚》《长门怨》等内容题材的琴曲在其所处的时代都带有批判的当代性色彩。
学习方法的相同性
古琴与书画在学习方法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在学习的开始都是从临摹开始,古人学书法都是选定一家经典碑帖,每日临摹,直至背临,再到创作,然后再广博众长,形成自己的风貌,古人在古琴学习上也先是与老师对弹,直至与老师对弹成一样再自己独立演奏,老一辈琴家管平湖、刘少椿他们在学琴之初都是这种方法,我们现在能听到姚炳炎的《高山》,与徐元白先生的《高山》,两曲听起来有许多神似之处,其实就是姚炳炎当年跟徐元白学琴时留下的痕迹。现在录音技术很发达,学琴会方便一些,很少有人采用以前一句一句跟着老师弹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先识谱,熟悉基本旋律之后,跟着老师的录音一遍一遍弹,老师再从中辅导指点,方法有所不同,但目的还是一样,先学老师的东西,等学牢固了再自己独立演奏发挥,这种方法不仅是古琴与书画,在其它的传统艺术门类里,比如说昆曲、京剧、围棋上都有相似之处,昆曲中的每一句,每一个转身,都是先从临摹学习老师的唱腔、身法开始。围棋也都是要经历一个“打谱”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使传统得以保存与发展,艺术大师往往也能在传统的精华上加以自己的创造,从而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但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容易形成固定化的模式,就好比武术套路的传承,本来许多武术套路是把一些实战的招式加以整理形成方便平时演练的组合,但久而久之,学套路的人可以很漂亮的把一套拳法演练下来,但确没有半点实战的能力,古琴上有许多人能弹很多古曲,但需要创作琴曲,或是即兴演奏了却不知从何下指的情况也很常见,创作的前提肯定是需要具备即兴演奏能力,可以说在琴曲的创作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在古琴历史上是属低潮期,期待琴人们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