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关艺术网 著名画家郭关
 
   

享悦艺术杂志【工作室】栏目采访
发布日期:2015-3-7 点击次数:1519

享悦艺术杂志【工作室】栏目采访郭关
(2015年3月据录音整理)

 

到目前为止换过几个工作室,之间有何区别

 

到目前为止换过有七、八个工作室了吧,暂时还会用有三个,每个工作室都有不同的经历,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每个工作室的记忆,我以前在湖南的工作室比较大,错层复式的房子,有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其实我的创作对工作室的要求不是太高,我记得在不足六平米的小房子里画过五米多大的画,只要用心在创作上,环境其实都不重要,来到北京之后的工作室就变小些了,原来在宋庄的工作室冬天暖气不好,每到冬天要回南方创作,回想起来在不同的工作室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心中最理想的工作室还是依山傍水,在山林流水间创作,我从小生活在山区,对山林有着骨子里的眷恋。

 

是否有给自己的工作室起名

 

以前我的好几个工作室都起过名字,都是那种老掉牙貌似很雅、实则俗不可耐的名字,什么“琴心庐”“禅玄居”之类的好几个,现在我没打算起名字了,大前年星云大师说我画也棒、琴也棒,可以取名为“棒棒堂”,我从小就不爱吃糖,但有一次在中国美术馆的双年展上看到一件情景装置作品令我难忘,一个古装放荡不羁的陶渊明,他腰间别着一个喜羊羊的棒棒糖,这个印象很深刻,那时就感觉“棒棒堂”这名字很好,一时就差点就请星云大师给我题了个斋号,后来一忙就忘了,在前段时间,原来才知道台湾有个音乐组合就叫“棒棒堂”,或许星云大师也知道这个乐队,现在好像别人也有用这个斋号的了,就作罢了。

 

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室中比较有特色或最喜欢的地方(工作室特别的一角)

     

目前我的工作室里比较珍贵的除了那些古琴之外,重要的还是一诚长老及星云大师、任法融道长题给我的书法,他们的年纪都已经是古稀之年,修行品德是众人皆知,我一个青年人能有缘接触到这些高僧大德已经是很大的福报,与他们交往的点点滴滴都会留在我脑海里,第一次在法源寺见一诚长老时,他已经坐在轮椅上,但非常认真细致的整理着衣物,迎接我的到来,我合什顶礼时,他还在赶忙整理好衣角再还礼,这样的细节,让人心生感动,说明了他老人家的内心真正尊重每一个人,这是修行高深的体现,越是修养深厚的人,越是在每个细节都体现出谦卑恭敬,这值得学习,特别在有些所谓小成就的时候更不能沾沾自喜,更应该谦恭礼让周围一切的人或物。一诚长老用颤抖的双手,认认真真写给了我“翰墨三昧”四个字,这是对从事绘画的我一个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星云大师给我的画册作过长序,题过“工巧菩提心”“山水人生”“不可说”等书法,目前我悬挂出来的是“不可说”三个字,这三个字不仅高度的体现了禅宗的精神要领,这对于我的艺术创作来说也有着莫大的契合之处,绘画是视觉艺术、古琴音乐是听觉艺术,这些艺术种类都有别于语言艺术,当代艺术中的许多创作沦为了作者不进行大段文字解释,观众根本就无从捉摸作者的心思,而又有些传统绘画则变成按图索冀的文字说明,这些都不可取,美是距离产生的,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作者不说、观众不说,而却又能心领神会,这也是我艺术创作中正在努力的方向,所以星云大师题给我的这幅书法别有深意,一直悬挂在工作室。

 

工作室营造的整体创作氛围

    

我的工作室还是喜欢一种简洁而典雅的氛围,不希望有太多的东西干扰我的视线,能少的东西就尽量精减,总体风格还是喜欢新中式的吧,有着传统古典雅致的氛围而又不至于太过灰暗,我对装修设计特别感兴趣,虽然自己不精通这个专业,但也动手装修过几套房子,所以对工作室装修也有着自己的喜好,有时在网上看到了好的装修图片,或是在朋友处有个好的局部很有意思,我会留下照片,用个专门的文件夹保存起来,这个有关装修设计的文件夹现在已经差不多有一个G的容量,好几万张图片了,有时还会时不时翻出来欣赏一番,对空间美感的体验或许对于绘画创作也有帮助,去了装修建材城喜欢到处看,如果绘画方面单从形式的创新来说,逛一圈建材市场就可以创新出许多别人没有玩的新花样,我还喜欢看各种灯饰,在建材方面最具艺术感的就是灯饰了,让人眼花瞭乱,有些灯的设计非常巧妙,令人叹为观止,也许正是对于装饰建材的兴趣,致使还给国内的铜门领军企业设计过一款铜门“琴之门”,把竹筒、琴谱及古琴的元素融为一体,在铜门行业还引起一片轰动。

 

您一般在工作室中的状态是什么样的(通常喜欢在什么时间进行创作)

     

我在工作室的时候就是很安静的一个人画点画,读点书,弹点琴,我的日常时间安排很条理化,几点钟起床,几点早晚功课,几点练琴都有规划,白天的上午四小时与下午的四小时共八个小时基本上都是艺术创作的时间,很多年前喜欢熬夜,跟很多画家朋友一样,喜欢深更半夜在创作,后来接触道教之后就彻底改变了这样的生活习惯,这不符合生物的自然规律。

 

一天中在工作室里最美好的是什么时刻

     

工作室里最美好的时候就是没有任何打扰的画画、弹琴,这也是我觉得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候,能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已经是非常幸福,若是有下辈子我还是愿意干这个,给我任何高官厚禄也不换。

 

个人的收藏品(收藏最多的、最喜欢的)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我收藏了很多古琴,当代斫琴名家斫制的古琴我基本上收藏齐全了,在古琴上各种音色风格的琴都有收集,演奏不同的琴曲需要不同音色的古琴,会达到更好的效果,马维衡先生的琴音色松透苍古,李明忠先生的琴沉实宁静,都各有所长,如果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还是会建议一些热爱古琴的朋友们收藏古琴,古琴的收藏现在还是小众,总体价值相对于书画来说还是偏低,当代顶尖斫琴名家斫制的琴才区区数十万元,而一线书画名家的作品动辄数千万元之巨了,而在历史上斫琴名家制作的古琴都是帝王将相们珍藏的宝物,不过相比十年前,当代古琴的价格也已经涨了数十倍了,其实价值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我来说收藏古琴的同时还能与自己的专业爱好结合起来,从中得到的收获更大,我经常会去录音棚里录音,录音对琴器的要求也是非常高,我收藏的古琴大多数达到了录音的标准,所以这项收藏是我最佳的选择,有许多弹琴的朋友来我这里,我也乐意于搬出数十张琴让他们一一赏玩,还有些朋友说没有听过我弹琴的人都还不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仅仅是认识我而已,这其实太夸张了,其实也有许多听过我现场弹琴,而我不认识对方的人也很多。我对书画及古琴了解得多些,所以我收藏的东西也大多是书画及古琴,有不少朋友想拉我下水,收藏什么瓷器、古董、红木等,我都经受住了诱惑,这些东西虽然我很喜欢,但我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不至于专门用心去收藏,最关键的是自己不太懂这些东西,偶尔看到一些古物,心生喜欢,也会收藏下来,而这个过程纯粹是因为喜欢这件东西,也无所谓新旧真假,其实只要真心喜欢这件东西,他是真古董、假古董已经不重要,所以收藏一类东西,只要出于真心喜欢,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负担,最好能乐在其中。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能精通一两门已经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研究,瓷器、红木等等每一门都是水很深,所以不敢冒昧收藏。书画方面我主要是收藏了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年轻画家作品,大部份都是画家们的精品巨作,许多还是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这些年轻艺术家有时在经济上会比较困顿,我的出手收藏能帮他们渡过难关,南京画院有一个画家当年没有学费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我就收藏了一幅他的精品工笔人物,后来这幅作品参加了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也想收藏,还打电话跟我多次沟通,想我转让给中国美术馆,后来我拒绝了。还有一次一个画家在论坛里发帖抱怨画室里没有空调,夏天创作时汗流浃背,很不方便,致使熟宣总是漏矾,我当即收藏了几幅他的作品,让他有资金安装了空调。至今我收藏的古今中外的书画藏品已经有八百多件,大多是我很喜欢的作品,偶尔拿出来欣赏,也能学习到不少东西。

 

同于其他艺术家的个人爱好

     

也许我的爱好很广泛,这也是特点之一吧,要说与其它艺术家在个人爱好上不同的话,可以就是我的爱好会多一点点,与我有完全相同爱好的还是很少遇到,古琴与绘画相对比较深入一些,我喜欢音乐,器乐类的音乐非常喜欢,许多人喜欢中国古典音乐就不太会喜欢西方音乐,特别是一些摇滚后现代音乐,而我是古今中外的音乐都很喜欢,前年我去了印度一次,把释迦牟尼佛从出生到涅槃的路线走了一遍,在恒河边上看完日出,我听到有一个卖印度笛子的人在吹笛子,离我们团队比较远,但我还是一路快跑过去买了一根回来,果然不出我所料,与中国的笛子构造不一样,不需要笛膜,音阶排列也完全不一样,后来在印度国家博物馆看来同样的笛子,那个叫“苏尔笛”,是印度古老的民族乐器,我在新德里回国的机场上身上还剩了好几千卢比没有花掉,因为一路上也确实没有吸引我的东西,然后我就在机场里买了一堆印度古典音乐的光盘回来了,塔不拉鼓、苏尔笛等等,到现在还百听不厌,他们的许多音乐没有固定的音准、节奏,气息非常自由,令人神往,我国著名古琴家成公亮先生的琴艺就吸收了大量印度音乐的精华,成公亮先生是我心中崇敬的古琴家,要想听懂他的音乐,就一定要去听听印度音乐,我对西方许多后现代的重金属、摇滚、死亡音乐也很感兴趣,我的电脑音乐文件夹里按类别分类,都充满了这些世界各地的音乐,耶路撒冷的朝圣音乐、日本的能剧音乐都是我最近听得较多的音乐,当然我保存收集最多的还是古琴音乐,有许多没有出版过的珍贵录音,是有录音技术以来的第一批古琴录音。在宗教方面我喜欢佛教的同时也非常热爱道教,在艺术家里面亲近佛教的比较多,接触道教的相对少一些,中国文化的思想根基道家思想占了很大一部份,若是想理解中国画的精髓,一定需要深入了解道家文化,譬如说深入了解了道家思想,就会很明确的知道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别是如何产生的,而道家思想就是通过道教这种宗教形式保存了下来,我加入道教教团,也是为了更加深切去体验道家文化精华。我少年时期练过很长时间的武术,散打泰拳都有专业训练过,所以对形体动作的东西也一直抱有很高的兴趣,最近我对后现代舞蹈也很热衷,特别是日本的舞踏艺术,并且也在不断地学习,我现在正在计划购买摄影设备,户外灯光,然后找个山洞录制舞蹈,相信不久,我的舞蹈作品也会诞生了。我现在仍在不断的学习古琴、舞蹈、宗教知识,总想趁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或许年纪大了之后学习的机会就会很少了,我与他人有所不同的可能就是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并且学习的心思比较敏感,

 

所养的动植物

    

我的工作室里没有动物,也没有多少植物,其实我内心是非常喜欢动物、植物,没有养动物植物的原因是因为我很担心没有时间打理它们,让它们吃苦受罪了,那是我的罪过。有时在外面碰到别人家养的小狗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看到小狗们依偎在主人的怀里,小狗那种纯真的眼神能迅速的把我融化,动物们对人类的那种信任与依赖是远远超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小时候在家乡是养过动物的,生活在山区,养过鸡、鸭、鱼、狗、兔子等等动物是自然有的,奇怪点的就是养过青蛙,在山坡上砌个小房子,把青蛙放进去,用一小块玻璃留一扇门,每天去看看它,还养过翠鸟,路边上拣到一只还没有长全羽毛的翠鸟,我用个小盒子,找来一些木工的刨花垒个窝,每天喂它吃些米饭,后来小鸟终于长大后飞走了,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我还清楚记得看过一部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那是一部让我流泪的电影,现在也经常有过想养动物的冲动,但后来还是考虑到自己工作的原因,最终放弃了,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照顾他们,还不如先不养,免得没养好心疼,在艺术区里经常会看到有些艺术家贴出来的寻狗启事,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我是能深深体会得到。对于植物我也是大多养不好,养一次没几个月就死了,后来听人说,总结的经验大概就是要么是干死的,要么就是淋水太多了,更可笑的是,有一次别人送了几只小金鱼,满心欢喜,自己吃三餐就给金鱼喂三餐,后来可想而知,没过一个月就死了,伤心极了,我把金鱼小心翼翼的葬在了工作室门前的树底下,挖了个土坑,然后用几片树叶盖上,我是不敢杀生的,夏天咬我的蚊子都不打,所以把金鱼养死了,我的内心非常愧疚,罪过罪过,后来才知道金鱼其实不用每天喂,喂得太勤反而容易死,经历这样的事情,就再也不敢轻易养动植物了。

 

会在工作室里自己做饭吗(所花时间长短)

     

我很少在工作室做饭,对于做饭很不在行,饭能煮熟,现在学会了下面条,味道自己觉得还可以,菜基本上炒得不能吃的水平,其实我知道做饭也是门艺术,要做好饭也非易事,但我喜欢素食,所以对吃的东西要求很简单,能填饱肚子就行,对山珍海味、美味珍馐都不感兴趣,在吃的方面一直认为水果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不需要加工就可以吃还营养丰富,所以我现在尽量多吃一些水果。现在母亲过来了,会给我做饭,很幸福。

 

书架上通常会摆放什么书(最喜欢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受到哪一位艺术家的影响最大等)

    

我的书大部份是佛教类、道教类、哲学类、音乐类的书籍比较多,现在枕边放了一些有关道教炼内丹的书,这几年看绘画艺术类的书相对较少了,中国古代的画家我最喜欢范宽、倪瓒、八大、弘仁这四位,在我的绘画历程上影响也很大,虽然看我现在的作品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我以前花了大力气临摹过他们的大量作品,要说对我影响较大的艺术家其实没有具体到哪一位,因为我的兴趣很广泛,作品里包含的元素也比较多,设计、版画等等元素都有,近期是受西方一些铜版画影响比较大,阅读收集了大量铜版画的资料图片,因为铜版画是个小画种,而这些铜版画家往往都不出名,所以我也具体说不上名字,总之我近些年来很少关注中国画、油画这种大画种的资料了,更关注于一些民间艺术、小画种、偏门种类的艺术。

 

是否会翻阅一些有关艺术或设计的杂志(会固定每期阅读和购买的期刊是什么)

     

小时候我父亲喜欢订阅了很多杂志,《中国书法》《山海经》《中国武术》等等,这些杂志多得看不完,但我喜欢天天看,小时候记得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亲总是督促多读书,而我的父母亲总是督促我少看书,因为看得太多了,天天捧着这些书看父母怕会影响我的视力。现在我没有刻意订阅杂志期刊,去了朋友的地方就喜欢顺手翻阅一些杂志,喜欢看一些国外的摄影杂志,现在每期固定阅读的就只有你们享悦艺术杂志了,内容、印刷、排版设计都很精良,值得长期阅读关注。

 

最喜欢的艺术家(中西方),最喜欢的作品(名称、特点)

      

因为职业的关系,看过的艺术家太多了,创作作品之前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知己知彼,否则如何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呢,即使创作出来,又怎么知道与其它画家的距离呢,每个艺术家都有闪光的地方,值得学习的地方,我电脑里收集的艺术家及作品图片有好几十个G,各种类别、风格的都有,曾经花了几个月时间停笔创作,就专门寻找一些不太知名的或是国外画家的作品,看图片看到握鼠标的手腕都起茧,阅读图片都到了想吐的程度,艺术水平的高低其实就是在所有艺术家库中一个对比过程,如果全地球只有一个画家,那么他是水平最高的画家,也是水平最低的画家,当然水平的高低对于他来说也毫无意义,大量的对比阅读之后,会总结出许多艺术的规律,比如艺术声望与艺术水平并不成正比的情况是普遍存在,西方许多所谓流派的大师作品其实也并不具有明显的原创性,仔细去寻找,会发现有一大批与他一起成长的画家与他的画风其实也很类似,甚至有些更为高明,但被美术史无情的淘汰,这其实是一个艺术的真相,可以破除很多对艺术幼稚的想象,我有许多朋友对艺术太过于理想化,总以为画得好就一定能写进美术史,画得不太好就一定会被历史淘汰,这其实都太过于极端的理想化,不符合艺术史的事实真相,重要的是放平心态,把艺术当作生活的一部份就可以了,与吃喝拉撒平等的看待,反而会更为轻松。仔细想来,优秀的画家太多,每个画家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一时也难以说出谁来。古琴方面在当代我崇敬的还是成公亮先生,无论演奏与作曲都真实的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其实在泰拳方面我很喜欢一个泰拳手播求,技术精湛而又严谨勤奋,看他的比赛令人感动。

 

喜欢听什么风格的音乐,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创作,还是在有音乐的环境中创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音乐对于我来说就是必需品,每天必须要打开音乐才会开始工作,偶然之间没有开音乐,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然后在短短十多分钟就会发困,无精打彩,一打开音乐,马上就像充电一样,精神抖搂起来,音乐是我的精神食粮,当然我经常听的音乐都是古琴音乐,普通人可能听来都是慢悠悠的睡眠音乐,可对于我来说听音乐不可能辅助睡眠,再轻柔的音乐只会让我越来越激动,音乐线条的流动会带着思绪一直往时空宇宙中游走,似乎进入一个世外的桃源,充满了无限的光辉。有一次我与国内的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先生一起演出琴箫合奏,演出完了之后在吃饭时他说每天工作任务很繁重,只睡三四个小时,但只要一有音乐,马上就精神充沛,他五十多岁了,但仍然面色红润,光彩照人,犹如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宁可一天不吃饭,但不可一天没有音乐,这对于音乐人来说,就是真实的写照。

 

多久会清理和打扫一次工作室

     

我喜欢工作室保持一个清洁的环境,每天都会扫地、拖地,把一些桌子、凳子、书本归到原位,画桌也喜欢没几天就收拾一下,收拾整洁之后会感觉心情舒畅,偶尔会有客人来访,或是学生来上课,来之前我都会认真把工作室收拾一番,泡好茶,准备好一些瓜果,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艺术家特有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

      

我的生活习惯与作息时间基本上是很规律的,生活习惯上没有别的嗜好,除了艺术上的爱好之外,不抽烟、不饮酒、也不会打牌娱乐。我有一个日程时间安排表,六点左右起床,起床后做早课,早课的内容大多是道教的功课,还有一些古琴上的功课,然后锻炼一下身体,早餐之后会上网,浏览一些佛教、道教、书法、绘画艺术、时事类的门户网站,九点开始绘画创作至十二点,午餐后喜欢一边散步一边看看书,再午休一下,开始下午四五个小时的创作,六点左右开始晚课,我把道教、佛教的晚课融在了一起,餐后再练练琴,看看书,因为睡觉之前的记忆会好一些,弹琴需要背诵大量的琴谱,十点多钟就开始休息了,如果没有外在的事情干扰,日常的生活基本是这样子,总体来说,绘画差不多八个小时,弹琴差不多两个小时这是比较重要的工作。

 

是否会给自己的生活限定条条框框(制定详细目标)

     

虽然艺术需要天马行空、需要许多随机的灵感,但我的生活还是希望能够有秩序的运转下去,我皈依宗教,宗教的许多戒律对我多少会有些影响,譬如我喜欢素食、不会杀生,在艺术创作上对自己也有一个规划,在几年之内艺术上需要完成什么、解决什么都有清晰的目标,早些年我就给自己有过这样的规划,譬如说花三年时间来深入传统中国画,临摹创作一批传统中国画,再花一年的时间研究中外的现当代绘画,再花三年的时间创作出一批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然后又花一年时间解决出风格后会产生自我重复的弊端,这两个阶段我认为是从事艺术创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时创作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但这样的风格不可持续的发展性,短短几年就陷入自我重复的怪圈,这会是令艺术家苦恼的事情,这个问题通过学习训练完全可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目标有计划的去解决这个难题,这样的艺术生命才可以更加长远,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我就觉得可以慢慢的花一部份时间让自己的作品与观众们多展开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你的创作,从而在反馈的信息中又完善自己的创作,我这样的规划是非常清晰的,不断要检查自己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在古琴上我也同样有这样的规划,花了几年时间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再花几年时间研究传统的琴曲,然后会重点进行即兴编曲、创作,最后可能计划还是会与我的绘画融为一体,视觉听觉进行整合。艺术创作需要许多不在计划之中的意外产生,但艺术创作的背后有着一定的规律,艺术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会更有效率、更长远的在艺术道路上前进。

 

在整个创作环境中,什么因素是您认为最重要的

     

艺术创作的环境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实在难以分清什么是最重要的,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外在的环境其实都是可以忽略的,身外之物都可以忘却,内在心灵的环境相对重要一些,而这个心灵的环境由学识、品味、修养等等构成,所以活到老,可以学到老,平时的学习思考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哪些元素是您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

     

就我的作品创作灵感来说基本上是从宗教的角度进行一些人性的思考,灵感的生发是非常奇妙的,我想所有艺术家都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灵感的时候,我很多年前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创作没有激情,总是陷入自我重复,没有任何新意,艺术家没有灵感这是一种病,但这种病不是绝症,一定能治好,在我的艺术创作规划中,就曾花了一年的时间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自我训练后的效果非常好,现在我的创作可以说是灵感源源不断,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随身携带速写本,记满了各种各样的灵感创意,满满几大本,后来发现成千上万个创意灵感根本来不及形成作品,我在需要创作一幅作品之前,零点几秒就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灵感创意,以前积累的灵感素材根本来不及用,以前没有灵感的时候是到处找灵感,我现在的状态是灵感太多了,需要对灵感进行筛选,我的灵感来源的具体元素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有关紧的水龙头、路边的一个坑、一个帽子、一根蜡烛都可以成为我画中的一部份,眼之所及、目之所到都可成为我的灵感,但都基本上能融入我创作的风格之中,只要用心去体验生活,去掉太多的执着,放空自己的心灵,灵感会蜂涌而至。

 

否有所属的信仰(对创作的影响)

     

我很早就是佛教的皈依居士,在人民大学学的宗教哲学就是佛教文化方向,后来又很喜欢道教,正式入了道门,成为了一名道士,所以从宗教的角度来说,我即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这是东方宗教的一个特色,在西方宗教里同时信奉两个宗教似乎不可思议,这主要还是西方宗教主张一神论,而中国宗教许多是无神论,或是多神论,所以在中国同时信仰佛教、道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了中国本土化,自然融入了许多道教的内容,道教的发展也同样吸收了许多佛教的内容,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的创派宗旨就是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在我的家乡湖南南岳大庙里,左边是道教、右边是佛教,和尚道士住在一起,中国还有一个悬空寺,在寺庙里同时供奉着儒释道三家的先贤,就绘画而言,我们所熟知的清四僧中的石涛与八大,大家都知道早年他们入佛门当了和尚,而晚年却都又进入道门当了道士,我不会跟许多研究他们的学者截然断定说他们的宗教信仰发生了逆转的变化,他们的信仰从宗教形式的角度来说有所变化,但内心对生命本体思考追求、对离尘出世的向往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佛教、道教其实终极的追求都是让自己认识本性,回归本我、回归自然,万法归一,殊途同归。

宗教信仰对我的创作是影响巨大的,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份,不管政权更迭无数次,但宗教依然一直存在,社会越发展,宗教也越蓬勃发展,在中国当代艺术有着无数可能的时代,我选择了深入中国文化的根基 ——宗教,从东方宗教的立场来进行艺术创作,生发艺术思考,我会一直在这样路上继续探索,具体来说,对我艺术创作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佛学里的“放下执着”,我们学习许多知识文化,包括绘画知识,其实在我们的脑子里都构建出了一道道虚拟的围墙,这些围墙或许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是某种“执着”,一直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成自以为正确的理念,而这些理念却往往是艺术创作的桎梏,在学习过知识之后就需要放下所有的执着,人世间的普通知识文化其实都是相对而立,没有绝对真理的存在,任何所谓的条条框框从反向推敲都可以将其击破,所以,佛学讲的放下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前有太多的艺术规则、绘画方法是不可以违反,后来发现通通都是自己虚拟出来的围墙,通通都是可以打破,不断的突破围墙之后会发现艺术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自由。

 

支持艺术家不断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支持不断创新的动力是对艺术的热爱,不断寻找心中理想作品的信念,这是内在的源动力,外在的动力当然也包括朋友们不断的鼓励,收藏家们不断的支持。

 

到目前为止最满意的一张作品,原因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所谓最满意的作品产生,完美的作品只存在于我的心中,而我的创作是不断追求满意作品的一个过程,每次创作完总离心中的期望有所差距,正是这种差距让我继续不断地创作,不断地去追求心中的完美,我一直都警醒自己,如果真正哪天创作出来了所谓最满意的作品,这不是一件好事情,这个时候的到来,正是意味着自己已经江郎才尽,无法再进步了,所以我每创作完一件作品,总会不断地去寻找自己的缺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更有利于学习与进步,或许我永远都不可能创作出最满意的作品,正因为如此,我才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

 

怎么处理不满意的作品(放置一段时间在进行修改,还是撕掉重画)

 

十多年前我把一些试验性,自认为失败的作品一把火烧掉了,希望借此走上一个新的历程,现在的创作状态基本上不会有失败的作品出现,每幅作品我都倾全力而为,虽然多多少少总有些不满意,但世事总有几份不如意的地方,世上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存在,作品创作出来了,就代表了我艺术生命的一个历程,让它自然而然的存在,不会去做太多的改变,发现了一些问题,尽量在下一次的创作中去解决。

 

是否有保留草稿和随时记录创作心得的习惯

      

我创作的作品基本上都有底稿,还有绘画过程,每画到一定阶段,都会拍个照留下图片,这样可以给喜欢我绘画的朋友提供一些研究资料,我在给学生们讲课时也有更详细的讲解资料参考,有段时间有一批作品还有全程录像,但创作时要照顾录像机镜头,会很麻烦,容易打乱创作的思绪,后来就没有再录像了,拍照与录像后留下的资料很庞大,有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处理,这也逼着我学会了一些专业视频编缉软件,但现在还留有一大堆的资料没有整理。记录创作心得的习惯倒没有,因为一直觉得写文章比绘画难度更大一些,其中最难把握的是如何恰到好处的写出我的创作思想与心得,但绘画往往是视觉艺术,写文章是语言文字,其中有许多是不可互相替代的东西,也就是说,我画中往往最核心的部份用语言文字表达不出来,勉强表达出来的往往又难以达到我的画意,有一段时间收藏家们总要我诠释作品,这让我很为难,就硬着头皮写了几幅作品的创作心得,写完之后收藏家们问题更多了,又要我解释写的东西是指什么,因为我的创作有大量的佛教、道教、哲学的背景,很少有人同时具备这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写出来也很少有人能看懂,我有个时期的作品与参禅的体验有关,而大多人们对禅是停留在文字层面,对于实践参禅中的体会无法理解,譬如看话头,如何看住话头,如何生疑情,如何是掉举的状况等等,这里面需要实践了才能明白,对于道教的科仪,如果不是道教徒,更不可能知道符的奥秘、咒诀的含义,而我的创作背景有着很多这些渊源,写出来与普通观众没有多少可以有共鸣的地方,所以我的创作心得就很少去写了。但我经常有写日记、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现在的Word文档里,字数一统计已经累积一百多万字了,大多数是一些日常的读书思考,涉及面很广,书画、古琴、诗词、篆刻、宗教、武术、香道、茶道等等都有,我的思维观点更新比较快,现在看几年前的日记大多数是错误的一些想法,所以大量的日记也没有整理修改发表出来,先留在电脑里今后再说吧。

 

给作品起名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和含义

     

最开始我的创作是综合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因为我的印章是自己刻的,创作完一件作品就喜欢写上一首格律诗,我从小就喜欢写诗,有时写一首七绝的诗花得的时间比画一幅画的时间还要长,后来我的作品慢慢就没有再题诗了,主要是想让绘画艺术可以变得视觉感受更纯粹一些,我的作品希望能一百个人看了有一百个不同的感受,而不是一百个人看了只有一个感受,这样的创作对于我来说无疑是失败的,当我写了一首诗之后,观众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按诗意去理解绘画创作,这样无形之间就把我的作品审美内涵给框定在一个格局里,使得观众们想像的空间变狭窄了,慢慢后来我的创作就只取一个标题,近几年的一些创作为了使得视觉的元素更为纯粹、观众想像欣赏的空间更为自由宽泛,再也很少给作品取标题,大多是以《无题》来结束我的创作。虽然无题在出版发表、整理资料时会带来不小的麻烦,但无标题还是比较贴和我的创作意图。

 

在创作时最喜欢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和材料(用的最顺手的工具)

   

我对创作的其它工具材料的要求不是太严格,对纸、墨、水、颜料的要求会很高,相对于我习惯的绘画方法来说,用墨是磨制的松烟宿墨较多一些,油烟在画得很厚重的时候容易反光,松烟相对效果较好,毛笔是大大小小的都各有用途,相对来说在画同一幅作品时喜欢一支毛笔基本只蘸一个颜色,这样省去洗笔的麻烦,也还可以保证色彩的明净度,调颜料的盒子我是用喝完牛奶的小盒子,纯白色,不大不小刚好,一个小吹管是用旧收音机的两根天线接起来的,颜料我会用最好的颜料,有些金粉是日本进口的,国产的金粉明度灰暗,没有日本产的精致,还有一些颜料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就自己进山找石头,回来自己研磨,笔架是我在家乡拣到的竹根,远在他乡,总会时常想起家乡,看着家乡的竹根似乎心情又安慰许多。

 

回忆追朔小时候是怎么拿起画笔的

     

我可以说是出生在书香世家,曾祖父在清代就是私塾的先生,我爷爷、父亲都是教师,家里有读不完的书,爷爷、父亲也都是喜欢写字画画的人,自小耳濡目染,现在家里还有曾祖父从清代留传下来的《芥子园画谱》,我从六七岁就开始拿毛笔写写画画,学习古琴,爷爷是画画的高手,工笔写意都很精通,从小我走的路子比较传统,从临摹《芥子园画谱》,还有一些明清古画开始入手,前段时间搬家的时候还发现了我小时候画的一些画,大多数是仿古的画,山水、花鸟、人物都有,小时候画过好几千张画,现在遗留下来的只有一两百幅左右了,我小时候不像现在一些孩子拿蜡笔涂鸦,而是直接拿毛笔在宣纸上临摹简单的古画,印象很深的是爷爷教我走毛笔的口诀,先调淡墨笔尖舔浓墨,墨干点,用中锋,走慢点,吃住纸……就这样很快就爱上了用毛笔画画,一平尺左右的画一天能画好几十张,现在想起来对中国画笔墨线条的理解基本上都是童年时期打的底子。

 

除了绘画外最擅长的是什么

   

我除了绘画之外相对比较擅长的就是古琴了,绘画与古琴都是从小开始学,但后来还是画画用的时间多些,古琴上面花得时间少些, 这两个都可以算是我的专业,专业之外其它乐器也会一点,管乐器我基本上都会,因为管乐器的构造都是相通的,笛箫练过一段时间,小时候我一回家,全村的人都知道我回来了,因为我喜欢天天吹笛子、吹箫,我家住在一个山谷里,传音效果非常好,一吹全村都听到了,许多邻居都还以为我家在放录音机,其实就是我在吹笛子,弦乐器就是二胡练过一小段时间,主要是受我父亲的影响,我父亲从小就拉二胡,所以多少我也会拉几个曲子。武术方面练过少林拳、散打、泰拳等,散打是登过擂台的,不过现在都荒废了,只是双节棍还会一点,十多年前当过我们市里双节棍协会的总教练,那时周杰伦都还没有唱《双截棍》的歌曲,现在国内还有个女子乐团,他们会经常演出,打鼓的手法就是跟我学的双节棍,鼓槌用上闪兴棒,效果很炫。其它方面相对比较擅长一点的就可能是计算机的一些基础东西,大学上课时本专业的课经常是提前看过了,偷偷跑到计算机专业班去蹭课,我以前出生在农村,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到学校能学到电脑非常高兴,记得曾经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天天练五笔打字,测试的时候速度可以达到120字/分了,这是专业打字员的标准,后来学校举办过一次打字比赛,我一个人同时帮两个人打了,都得了一等奖,每个人奖了一百元,这一百元都够半个月的伙食费了,后来学过不少应用软件,比如C语言、3DMAX、CAD制图、CorelDRAW、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等,网页三剑客的软件至今还会使用,经常也还使用音频、视频编缉软件,我的古琴录音录像、及一些行为影像作品大多是我自己亲手制作处理完成的,CAD与3DMAX就已经忘记了,其实很可惜的,这些软件对于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我相信未来的艺术创作肯定与计算机有着很大的关系,艺术家若是精通计算机会有很大的帮助。

 

艺术家外出写生、旅游(曾去过的,最想去的,计划要去的)

      

我现在很少刻意出去写生,以前没灵感了,就需要出去写生寻找灵感,国内的许多名山大川都去过不少,画完了又需要去寻找灵感,其实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创作状态,创作的灵感是由内心激发的,外在的景致有了大概的体验就可以了,解决了心的问题,哪怕关在监牢里每天也同样可以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芥子纳须弥,只要人的眼睛在移动,用心去生活,自己周围的一切都可以用来艺术创作,我不太同意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观点,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份,与生活不是一个主次、从属、高低的关系,放下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目光所到之处皆可入画。我若是出去走走的话更多的是去体验不同的文化状态,发现这个地区的文化内涵、风俗习惯,这种身心体验式的感受比简单的对景写生对于创作来说作用更大。

 

 
 

 

 

 
 
郭关艺术网版权郭关所有  湘ICP备05005000号

Copyright ©2004-2006 All rights Reserved